
何振梁用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自己走上體育之路的原因——“陰差陽錯”。“我完全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開始了與奧運會的第一次接觸。”1952年7月,何振梁突然接到通知,要他參加赫爾辛基第十五屆奧運會。這次“全世界人民的大聚會”讓23歲的何振梁感覺“很新鮮”,而給他留下更強烈的印象是“里面充滿了政治”——當時南斯拉夫與匈牙利的足球比賽,因為南斯拉夫處于被共產主義陣營開除的狀態(tài),運動員之間的火藥味很濃:美、蘇兩個大國的籃球比賽更被看成是兩個陣營的較量,一直到最后一秒鐘才由一球定勝負。中國的參加實際上也是一種政治性出場,在“奧運會上升起五星紅旗就是勝利”的指示下,所以作為翻譯的何振梁當時接到的通知是去“執(zhí)行任務”,而此時他尚不知“奧林匹克”為何物。
何振梁1929年出生于江蘇無錫,是中國體育走向體育的見證人。1952年,他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成員,參加了在芬蘭舉行的第十五屆奧運會,1955年起從事體育工作,到國家體委從事國際聯(lián)絡工作。
1981年,何振梁當選國際奧委會委員,1985年起任國家體委副主任,黨組副書記,同年當選國際奧委會執(zhí)委。何振梁也是1993年和2001年北京申奧團陳述人之一,被視為北京申奧由失敗到成功的標志性人物。
在1993年中國申奧的演講稿上,何老曾這樣說道:1981年,當我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并莊嚴地宣誓——我愿意竭盡所能為奧林匹克運動服務——的時候,我心中升起了一個愿望,就是看到奧林匹克運動會能在我的祖國——中國舉行。八年之后何老的愿望實現(xiàn)了,北京申奧成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