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里將建成我國北方最大的糧油加工基地,目前,已引進了中糧、京糧、印尼金光、美國ADM等企業(yè)……”聽著天津臨港經(jīng)濟區(qū)管委會工作人員趙魯?shù)慕榻B,我腦海中出現(xiàn)了熱火朝天的忙碌場面,然而,走進其中的中糧碼頭,我卻懵了:這里不僅干凈整潔,而且人影稀疏、聲息悄然。
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大的油罐方陣。因為巨大而密集,只能看到白茫茫一片,無法目測其數(shù)量,據(jù)介紹其儲量為20多萬噸。油罐旁邊,上方是連接碼頭和筒倉的原料廊道,下方是5條連接油罐和碼頭的輸油管道。
趙魯說:“基地是前港后廠的自動化生產(chǎn)模式。不同種類的原料從貨輪進入筒倉,在車間加工成食用油后,由油罐順著各自的管道直接流向碼頭,分裝上船,運往市場,省了很多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。”“那手續(xù)怎么辦?”“海關、海事、邊檢等相關單位都入駐基地現(xiàn)場辦公。”
因為項目占地廣闊(50萬平方米),筒倉那頭非目光所及,我們便沿著油道走向碼頭。順著航道,5架吊車依次巍然聳立,若不是刻意抬頭,人從下面穿行,根本就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——實在太高大了。據(jù)說還有5架在碼頭的另一邊,可那又超出了我們當時的視力范圍。
趙魯自豪地說:“糧油基地依托的是臨港區(qū)自主疏浚而成的雙向10萬噸級深水航道,出入貨輪的噸位在3萬至8萬之間,這些吊車當然得高大到與之相配。”果然,前方不遠處一架吊車正在卸貨,在貨輪旁,吊車就顯得大小適宜了。
我以為這么大的吊車作業(yè),其聲肯定震耳,沒想到走到離它十幾米的地方,也沒聽到什么聲響。藍藍的海水波光粼粼,白色的輪船安靜美麗,紅色的吊車高大威武,恍惚間,我竟覺得自己置身于風景畫中。幸而一陣風吹過,帶來新榨豆油的香味,也帶來五六條人影。一直未看到工作人員的記者趕緊大聲招呼,原來他們是裝卸工人。“船上裝的是美國大豆,有5.9萬噸,卸下來需要4天。”即便隔著柵欄不能靠太近,工人師傅說話的語調也很平緩。
趙魯解釋:“這里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糧油基地之一,不但能實現(xiàn)加工、倉儲與運輸?shù)臒o縫對接,各種設備和配套設施也是一流的。”
碼頭上,貨輪旁,記者并未看到有箱子之類的載體,大豆在吊車的幫助下通過廊道直接進入筒倉,難怪我們聽不到卸貨的聲響。這就是先進技術的力量,讓一個年通過能力達270萬噸的碼頭及其工人如此安靜從容。
2/2 首頁 上一頁 1 2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