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玉玲
早年在我們村南,緊挨著路西邊只住著一戶人家,白白的山墻上,“油坊”兩個黑色的大字顯得格外醒目。字的后邊畫有一只手,其中兩根手指向北指去。如今想來,這便是當年村里最早的廣告牌了。
沿著手指的方向向北走不遠,就看見油坊了。它坐落在路東臨街處,廠房是當年一戶地主家的產業(yè),青磚黛瓦,臺基堅固、扎實,柱腳高拔、挺脫,是村里數得上的大房子。
高深的院落里,西廂房是庫房,東廂房則是換油的地方,西南面臨窗處放有一張帶抽屜的桌子,那是會計用的辦公桌。東面并排著兩個鐵皮大油罐及大大小小幾口盛油的瓷缸,缸邊分別掛有3.5斤、2斤、1斤、半斤、2兩、1兩的提子。說起提子來,當年還流傳著這樣一句順口溜:“緊提酒,慢打油。”這句話道出來的是賣酒與賣油的買賣經,即技巧。
油料加工的程序全在北屋。有時跟著大人去換油,總被炒胚的香勾魂,垂涎欲滴地跑到北屋門口,望著蹲在鍋臺邊用大鏟子翻炒的人,覺得他們真幸運,守著這么多花生胚,肚子里肯定不會生饞蟲。那一刻的我,多么渴望有人對我說:“小姑娘,來,給你幾顆解解饞。”
當年的油料加工,可謂繁瑣。工作人員每天凌晨四點多就要上班,首先將一天所要壓榨的花生米依次倒進手搖的對滾機中,將其粉碎,碾壓成胚。接著便是炒胚。當時油坊有四口十二印的大鍋,倆人一組輪換,一人拉風匣,一人在鍋上翻炒。炒胚的關鍵是把握火候,炒大了容易糊,炒輕了出不來油。炒出來的胚均勻,呈金黃色即為合格達標。隨后是蒸胚。將炒好的花生胚,放到鍋簾上蒸。這蒸胚也有很大的學問,蒸得太軟壓不住,蒸得太硬出油率低,必須軟硬適度,出油率才會高。胚蒸好后,先涼著,大伙兒趁這工夫,回家吃早飯。
飯后回來便開始裝胚。首先用麻袋皮將鋼圈底部鋪好,再將蒸好的花生胚裝入鋼圈內,邊裝邊用腳在上面踩,直到結結實實裝滿后,上面再蓋上麻袋皮,這樣一個榨油前的裝模才算完成。一個鋼圈里能裝三十斤胚,平時一天能加工一千多斤花生米,那就得將蒸好的胚,一個圈一個圈地裝好,再一個一個摞進鐵樁子里。一個樁子能裝十二三個鋼圈,油坊里共有四個榨油的樁子。樁子裝好便開始榨油了,圍繞在樁子上有五個眼,將一根鐵棍插入其中一個眼中,八個人站在鐵棍的兩邊,四個人推,四個人拉,直到推拉不動,再將鐵棍插入下一個眼中繼續(xù)推拉。這樣依次推拉,直到擠不出油,這一樁子的榨油算是結束。金黃色的油花,隨著工人們的奮力推拉,順著鐵樁翻滾著流到油盤,隨之流向油桶。油桶流滿,有專人倒進大缸里沉淀。榨好的油,需每天倒缸,清除沉淀的雜質。這樣反復一個星期方可出售。這時打開油缸,只見油色金黃清澈,油香濃純撲鼻。
我們村的油坊出油率高,且質量好,遠近聞名,是一村人的榮耀,方圓百里的鄉(xiāng)親都慕名過來換油。那時一斤花生米三分五的加工費,村民們大都沒錢支付,油坊便開啟了用花生餅頂加工費的辦法,受到了人們的肯定。
每年到了臘月豬快出圈的時候,我家才舍得拿點兒花生餅回家,泡泡喂豬,讓豬上膘出圈。這時,我們也能跟著啃塊花生餅香香嘴兒、解解饞。母親還會用花生餅做菜稀飯,那個鮮美勁兒,我至今難忘。
村里的油坊能夠長興不衰、客戶盈門,這與技術員孫振軒大爺的功勞密不可分。那些年,用花生打油,可不像磨面那么簡單,大家只能到很遠的地方去換油,來回一趟很不方便。孫振軒大爺當年在城里做過工,不僅見多識廣,且聰慧過人。當他發(fā)現這一便民利民的時機,便向村領導承諾,村里若建油坊,器械的引進、安裝以及油料加工等都由他全面負責。沒有了后顧之憂,村里放心地將一切交給了孫振軒大爺。
孫振軒大爺精心指導、嚴格把關,工作人員吃苦耐勞,再加上誠實為本、顧客至上的經營理念,油坊的生意紅紅火火。
時光荏苒,隨著舊村改造大潮的來襲,俺村的油坊也拆了,就此卸下了半個世紀榮耀的光環(huán),成為家鄉(xiāng)人心中一段永存的時代印記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