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報記者 布雙起
本報通訊員 楚曉亞 鄭雪果
陽春三月,走進陽谷縣大布鄉(xiāng)惠莊村的扶貧大棚里,映入眼簾的不是綠油油的蔬菜,而是五顏六色的觀賞植物——多肉,紅色的、黃色的、綠色的、紫色的、還有白色的……連成片、排成行,讓人覺得仿佛走進了一座大花園。看似平凡的多肉,不僅為春天增添了美麗的色彩,更為惠莊村“種”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。“剛開始,我們村里人也不知道這是什么,很多人既沒有見過、也沒有聽說過,更不知道怎么管護,靠它脫貧致富真是想也沒想過……”談起種植多肉的經(jīng)歷,惠莊村黨支部書記惠慶國打開了話匣子;萸f村交通相對閉塞,除了土地,沒有其他可以利用的資源,是省定貧困村,因此,如何摘掉“貧困帽子”,一直是擺在村“兩委”黨員干部面前的最大難題。
2018年7月,市派第一書記楊萬臣通過多方面努力,為惠莊村爭取到四個扶貧大棚建設(shè)項目。大棚建好后,原本也是計劃同其它大棚一樣,用來種植反季蔬菜。但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調(diào)研,楊萬臣和村“兩委”干部發(fā)現(xiàn),周圍村莊利用冬暖式大棚種植蔬菜的村民越來越多,雖然反季節(jié)蔬菜有很大的市場,但是蔬菜種植在本地卻有著明顯的同質(zhì)化現(xiàn)象,一旦供過于求,就很容易導致蔬菜價格低、效益差。為了保證扶貧大棚的收益和村集體收入,在調(diào)研過程中,楊萬臣發(fā)現(xiàn),近年來,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高,利用土地搞特色種植比單純“跟風”種植蔬菜要好。他聽說周邊鄉(xiāng)鎮(zhèn)有農(nóng)民通過種植觀賞類植物——多肉實現(xiàn)了脫貧致富后,就和惠莊村“兩委”一班人進行實地考察,然后召開了惠莊村全體黨員大會,經(jīng)過討論,大家一致同意在一個扶貧大棚內(nèi)試種多肉這種觀賞植物。
村“兩委”通過承包的方式把扶貧大棚交給了腦子活絡(luò)、對多肉種植有一定了解的年輕人張鵬來種植。為了解決多肉的種植技術(shù)問題,張鵬多次去周邊種植多肉的村莊學習,逐步熟悉了多肉的生長習性和管護技巧,成功通過了多肉種植技術(shù)關(guān)。經(jīng)過多方面的努力,多肉植物在惠莊村的扶貧大棚里“落戶安家”了。
在市場銷售方面,除了向縣城的商戶批發(fā)以外,張鵬還學會了在淘寶天貓、微商朋友圈等平臺銷售多肉。目前,這個扶貧大棚里的多肉已賣出不少,并且市場行情還不錯。“按目前的市場行情,這個占地3畝的大棚,不僅每年能為惠莊村帶來3萬元的集體收入,扣除成本,還能為自己帶來比較可觀的收入,”張鵬高興地說。
“多肉種植,在當?shù)剞r(nóng)村算是一個新興事物,市場潛力巨大。下一步,我將和村‘兩委’干部把多肉種植事業(yè)進一步發(fā)展壯大,讓更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。”楊萬臣信心滿滿地說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