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為一大事來
——記“中國天眼”之父南仁東
在貴州平塘縣大窩凼的喀斯特洼坑中,銀色的“中國天眼”仍在探視宇宙,但在“中國天眼”之父南仁東的房間里,時間卻停住了腳步。9月15日,南仁東因病在美國去世,這位率先提出在中國建設新一代射電“大望遠鏡”,并在十多年間,走遍貴州許多窩凼,選出理想臺址,又用近十年時間跑遍工程現(xiàn)場的每個角落,罹患癌癥仍堅守崗位的中國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(簡稱FAST)工程的發(fā)起者及奠基人,倒在了“中國天眼”建成而尚未正式啟用的時刻。時年72歲的南仁東,生命在欣慰與遺憾中戛然而止,留在中國大地上的是世界最大單口徑、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。
“20多年只做這一件事”
“咱們也建一個吧。”1993年,獲悉科學家們在日本東京的國際無線電科學聯(lián)盟大會上提出,要在全球電波環(huán)境繼續(xù)惡化之前,接收更多來自外太空的信息,建造新一代射電“大望遠鏡”時,南仁東做出了這個決定,這讓“南仁東”這三個字,從此與FAST這個射電望遠鏡密不可分。
隨意翻開一本世界科技史著作,射電天文學都是20世紀科技進展中頗為重要的章節(jié)之一。20世紀60年代四大天文發(fā)現(xiàn)——宇宙微波背景輻射、類星體、脈沖星和星際分子,它們分別為大爆炸宇宙論提供支持、讓人們重新思考紅移的本質,更進一步了解宇宙的物理本質和更深入了解宇宙間生命發(fā)生的適宜條件——這四大發(fā)現(xiàn)都是利用射電望遠鏡才得以進行觀測的。
在這些窮宇宙之邊際的探索中,射電望遠鏡功不可沒。自那以后,世界各國開始建造更大口徑、更靈敏的射電望遠鏡來破解更多來自宇宙的秘密。
作為一名天文學家,南仁東不可能不知曉這段天文史。正因如此,24年前,時任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副臺長的南仁東,便敏銳地抓住了契機,提出:“在中國境內建造直徑500米、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。”
當時,我國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口徑只有30米,從30米到500米,這是個太大膽的設想,看好的人寥寥無幾——建設這樣大口徑的射電望遠鏡已不僅是一個嚴密的科學工程,還是一個難度巨大的建設工程,涉及天文學、力學、機械工程、結構工程、電子學、測量與控制工程,甚至巖土工程等各個領域,且工程從紙面設計到實際建造和運行,有著十萬八千里的距離。
“是否有合適的地方?施工難度怎么克服?”這是當時人們最為普遍的質疑。但南仁東認準了這件事。從1994年開始,年近50歲的南仁東開始主持國際大射電望遠鏡計劃的中國推進工作。他大膽提出,利用我國貴州省的喀斯特洼地作為望遠鏡臺址,建設巨型球面望遠鏡作為國際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(SKA)的單元,并立即啟動貴州選址工作。
“為了選址,南老師當時幾乎踏遍了那里的所有洼地。”南仁東的學生、FAST工程接收機與終端系統(tǒng)高級工程師甘恒謙回憶,當時,南仁東帶著300多幅衛(wèi)星遙感圖,跋涉在中國西南的大山里,“有的荒山野嶺連條小路也沒有,當?shù)剞r民走著都費勁”。
訪山歸來,南仁東心里有了底,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洼地建設射電望遠鏡的設想。經過多年的論證,2007年7月,F(xiàn)AST作為“十一五”重大科學裝置正式被國家批準立項;2008年,國家發(fā)改委批復了FAST的可行性研究報告;2009年,中科院和貴州省人民政府聯(lián)合批復了FAST項目初步設計及概算。
2016年9月25日,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(FAST)竣工,最終建成的FAST擁有500米的口徑、相當于30個足球場的接收面積。如果在國際上做一個橫向比較,F(xiàn)AST與號稱“地面最大的機器”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,靈敏度提高約10倍;比排在“阿波羅”登月之前、被評為人類20世紀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國“阿雷西博”305米望遠鏡,綜合性能提高約10倍。建造FAST的“窩凼”——幾百米的山洼被四面的山體環(huán)繞,正好擋住外面的電磁波。這個世界第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,可以觀測脈沖星、中性氫、黑洞等等這些宇宙形成時期的信息,以及捕捉來自外星生命的信號。
從1994年開始主持FAST項目的選址、立項、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設計,主編科學目標,指導各項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模型試驗,歷經22年,南仁東帶領團隊最終建成了“中國天眼”。“南老師這20多年只做了這一件事。”他的同事和學生們說。在這8000多個殫精竭慮的日子里,南仁東帶領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難,實現(xiàn)了由跟蹤模仿到集成創(chuàng)新的跨越。“南老師推動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項目。”FAST項目副總工程師李菂說:“他的執(zhí)著和直率最讓人佩服。” 1/3 1 2 3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