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 孔子被稱為“圣人”,齊魯之地變成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圣地,漢武帝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使儒學成為國家的官學統治思想,是齊魯圣地地位形成過程中關鍵性的一步。實際上,齊魯圣地地位的形成也是齊魯文化推動的結果。所以說,齊魯文化實際上是通過儒學這樣一種思想的內涵,豐富上升成為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主干。當然,齊魯之地稱為“圣地”,圣人也絕不僅僅有孔子,還有顏回、曾子、子思、孟子等形成了圣人群體,山東也就被稱為“圣地”。這些在推動中華文明發(fā)展,增強民族凝聚力,維護國家統一的過程當中,發(fā)揮了其他地域無法替代的文化影響力。
□ 本報記者 于國鵬
本報實習生 于琳琳
日前,在省圖書館大明湖國學分館尼山書院舉辦的孔子公開課上,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王志民以《孔子與齊魯文化》為題作了一場學術報告,從齊魯文化培育孔子、齊魯文化孕育先秦儒學和孔子對齊魯文化的重要影響三個方面,闡述了孔子與齊魯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。王志民認為,非齊魯,無以生孔子;非齊魯,無以成儒學。齊魯文化亦成為中華民族一處最重要的精神文化家園,如今,國內包括韓國等國外一些地區(qū),仍然喜歡用“風近鄒魯”來標榜自己地區(qū)良好的傳統道德風尚。
齊魯文化到底是怎樣成就孔子的
王志民說:“如果不是齊魯之地,不會產生孔子這樣偉大的人物。當然,孔子的出現,也不全是齊魯文化作用的結果,文化因素的聚集和孔子自身的努力也是成就孔子的重要因素。”
那么,齊魯文化到底是怎樣成就孔子的呢?王志民認為,要想探討這個問題,還得從齊魯文化的根基和齊魯文化給孔子提供的文化環(huán)境兩個方面入手。
首先,齊魯之地是孕育孔子的文化沃土。齊魯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(fā)源地之一,不僅出現了最早的文字、金屬器、城市等文明要素,就連黃帝、炎帝、堯、舜、禹等中華始祖都與山東有著不同成程度的關系。值得一提的是,泰山作為上層的宗教文化中心,歷代帝王統治天下后都會到泰山進行封禪,顯示了齊魯之地得天獨厚的歷史條件。
齊魯是春秋時期東方的文化中心。首先得益于周封天下,側重齊魯。周初分封,齊魯為首封,把最高軍事統帥封在了齊國,把最高的文臣封在了魯國,為齊魯文化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。后來,齊國沿著“簡政從俗,工商立國,尊賢尚功”的路子奠定了霸業(yè)的基礎,魯國沿著“崇禮革俗,強農固本,尊尊親親”的路子來發(fā)揚西周宗法社會的傳統。齊魯兩國沿著兩條不同的發(fā)展之路,但是都走在了春秋時期經濟文化建設的前排。另外,“春秋之變”促進其中心地位的形成。從春秋開始,齊魯就展現出獨特的文化中心的地位,成為產生孔子這樣一個偉大文化巨人最好的文化基礎。
其次,齊魯文化是孔子思想的文化基石。魯文化為孔子創(chuàng)始儒學、創(chuàng)辦私學、整理古籍提供了文化條件。“古籍整理是孔子對中國文化一個最大的貢獻,孔子把在他之前的歷史文化作了一個很好的總結,然后傳給了后人,所以沒有孔子,我們三代文化根本不會傳承下來。”王志民說。孔子的三大貢獻,創(chuàng)始儒學、創(chuàng)辦私學、整理古籍,都與魯國有直接的關系。所以,魯文化對孔子的出現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文化基礎,是“非齊魯,無以生孔子”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王志民認為,如果說魯文化對孔子主要是“禮”的影響,那么齊文化就是“仁”的影響。齊魯之地主要就是東夷之地,漢代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中有“夷俗仁”,意為東夷這個地方,它的風俗有“仁”的風俗,可以看出,孔子也是吸收了齊國“仁”的思想,可以說孔子的“仁”的形成,是從齊國傳承下來的古老的“仁”的風俗中吸收了營養(yǎng),經過提升改造成為一種“仁”的學說,這也是孔子對人類最大的貢獻之一。當然,“仁”的思想絕不是僅僅來源于齊,但是從區(qū)域文化來講,孔子對齊文化的考察,對民間流傳的古老傳統的吸收、改造、提升、升華,也是他“仁”的思想的重要來源之一,所以《論語》中有“齊一變,至于魯;魯一變,至于道”。
王志民這樣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,“齊國講‘仁’,魯國講‘禮’,‘仁’和‘禮’一結合,就達到了孔子理想的‘道’。這句話是孔子考察齊國之后一種深切的體驗,這種體驗就是‘道’,是‘仁、禮’結合達到的一種最高境界,也是孔子吸收齊魯文化,將其融合所形成的孔子思想核心的一種體驗和表述。”
正因此,只有齊魯文化這樣一種深厚的文化根基和豐厚的文化沃土,只有齊魯文化在春秋時期這樣一個禮樂的文化中心、豐足的文化創(chuàng)造條件以及齊國霸業(yè)所創(chuàng)造出的政治上的這種現實,才能夠形成孔子儒學的思想體系,完成他對中國教育的偉大創(chuàng)新。
非齊魯,難以成就儒學
王志民認為,非齊魯,難以成就儒學,“也就是說,沒有齊魯文化的推動,孔子思想形成儒學龐大的思想體系是很難的?鬃铀枷胧侨鍖W的創(chuàng)始,而儒學是吸收孔子思想并經過一系列發(fā)展在先秦時期形成的完整的儒學體系,因此孔子思想和儒學不是完全劃等號的,但是孔子思想之所以能夠成為儒學體系,其理論的發(fā)展和學說的推廣都離不開齊魯文化的推動。”
儒學博大精深的思想體系的構建,首先得益于子思、孟子和荀子三位與齊魯密不可分的儒學大師對它的發(fā)展。子思發(fā)展了孔子的倫理道德思想,特別是中庸思想;孟子將孔子思想核心的“仁”引入到治國安邦的政治思想當中,成為后來國君統治國家的思想;荀子將孔子“禮”的思想發(fā)展為“隆禮至法”,強調“禮”更嚴厲的程度就是“法”,實際上道德譴責和違法的界限是很模糊的。比如說,子女不贍養(yǎng)父母,首先是違反“禮”的,有了《贍養(yǎng)法》之后,這種行為也是違法的。
其次,儒學思想體系的構建還離不開儒學派別的劃分?鬃觿(chuàng)始儒學之后,儒學被分成若干派別,這是對他理論體系發(fā)展的一種外在表現,這些派別號稱“儒分為八,墨別為三”。這儒學八派的八大領袖人物,七個都是齊魯人,另一個是荀子,所以孔子思想理論體系的建構、發(fā)展和完善都得益于齊魯文化的推動。 1/2 1 2 下一頁 尾頁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