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成立公司,供銷社還挑選了有技術、會種地的技術型農民來負責具體托管服務。邵長春就是房柳村56畝連片托管土地的操心人。“現在都用噴灌澆水,一畝地用的時間是70分鐘左右,一天能澆30畝。”邵長春說,而此前村里的留守老人、婦女澆一畝地,經常要耗費兩個多小時,費時費力。
農民上樓 少了后顧之憂
如今,我省多地都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(qū)建設,讓農民“上樓”,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公共服務的覆蓋率。
不過,在汶上縣義橋鎮(zhèn)房柳村村支書王鳳喜看來,不少村民不愿意住樓房,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種地不方便。“種地的農民住樓上,農具往哪兒放,糧食往哪兒擱,好多地方不得勁兒。”80多歲的徐象紅說出了很多農民的心聲。
如今土地托管了,從播種到收割都有更專業(yè)的合作社負責,農民不用再操這么多心。解決了種地問題,農民再住到樓上就方便多了。
王鳳喜透露,他們村邊的新社區(qū)已經建起來了,村里大多數年輕人都有意愿住樓房,近七成村民已經簽了搬遷協議。
土地托管后,年逾八旬的徐象紅夫婦不用再為種地操心,生活悠閑了許多。
3/3 首頁 上一頁 1 2 3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