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慶云訊(馬俊良田磊)近日下午5點,剛進家門,放下書包,于東立便打開手機,開心地與在外務工的父親分享起學習經(jīng)歷:“老師講了好多課外知識,還跟我們講大學生活,他就讀的學校就在爸爸工作的城市,長大了我也要考上這所大學。” 今年15歲的于東立是慶云縣渤海路街道紅云中學初二年級學生,父親在外務工,與爺爺一起生活。平時還行,可一到暑假,爺爺犯了愁。專業(yè)興趣班費用高,在家自學怕跟不上,更擔心的是安全問題。農(nóng)村孩子的暑假學習生活如何科學托管,犯愁的不止于東立一家。 群眾的為難事,黨委政府工作的大事。渤海路街道整合資源,引導有條件的村委會利用閑置房間、會議室等,辦起暑期公益課堂,為本村中小學就讀的孩子提供暑期托管服務。打開空調、整理桌椅,村委會值班人員每天做好看護。“辦咱就要辦好,單純看護還不行,得讓孩子們既學知識,又長見識。”于店村黨支部書記于書森說。 為補齊教學短板,村委會鼓勵本村在讀大學生參加義務教學,制定課程表,大學生根據(jù)自身特長,給孩子們進行作業(yè)輔導、體育鍛煉,做科學實驗,培養(yǎng)興趣愛好,并與孩子們分享大學經(jīng)歷,讓孩子們樹立好好學習、考上理想大學的志向。 說起樹立志向,在煙臺工程職業(yè)技術學院讀大二的于書輝深有感觸。“早立下目標,就有了努力的方向。暑假期間,能有機會成為志愿者,跟家鄉(xiāng)的弟弟妹妹分享知識,培養(yǎng)愛好,幫助他們樹立遠大志向,讓我的暑假有了特殊意義。”于書輝學習的是計算機信息專業(yè),如今,在村里的暑期公益課堂,給孩子們輔導數(shù)學。 慶云縣渤海路街道黨工委書記韓滿倉介紹,暑假期間,鄉(xiāng)村兒童脫離學校的管束,或沉迷手機,或結伴野泳,父母在外務工管不上,爺爺奶奶不能輔導功課。為此,村委會從實際出發(fā),把村委會辦公地點轉化為“托管地”,設立暑期公益課堂,每周一到周五,大學生志愿者為孩子們輔導作業(yè),精心安排美術、音樂、科學小實驗等課程,培養(yǎng)孩子們的興趣愛好。同時以寓教于樂的方式,穿插防溺水知識競答、交通安全場景模擬等互動教學,提高孩子們的安全意識。 截至目前,渤海路街道已有11個村、3個社區(qū)辦起了暑期公益課堂,53名大學生義務任教,130余名在校中小學生報名參加。“太好了,解決了俺家的一個煩心事,孩子們既安全,還能學習知識,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。”于店村村民劉國華說。 |
|
我來說說() |
|
上一篇:返回列表 |
下一篇:千畝荒地將變身 “藍莓王國” |
|
|
|
|
|